7月10日,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《关于2025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》,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,全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总体上调2%。这标志着我国养老金实现连续21年增长,但2%的涨幅创下历史新低,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。

根据通知精神,本次调整覆盖2024年底前已办理退休手续并领取养老金的人员,调整幅度参照2024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的2%确定。财政部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为3280元,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达4850元。按此计算,前者月增约65.6元,后者增加97元。这种比例调整方式使得原本存在的待遇差距在绝对值上进一步扩大——月养老金8000元者可获160元增幅,而2000元退休人员仅增加40元。

这种差异源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历史沿革。2014年启动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虽实现制度并轨,但实际待遇仍存在明显差距。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指出,当前调整机制在保障购买力同时,也需要逐步向低收入群体倾斜。值得注意的是,本次2%的涨幅与当前2.3%的CPI涨幅基本匹配,显示出政策制定者对于物价变动因素的充分考虑。

围绕养老金调整的争议远不止于此。社交媒体上”五六十岁应该继续奋斗”的观点引发激烈辩论,折射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结构性矛盾。中国社科院《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》预测,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或将在2028年后出现缺口。但调查显示,我国60-65岁城镇老年人实际就业率仅为18.7%,且多集中在专业技术岗位和灵活就业领域。专家认为,简单延长工作年限并非解决养老金压力的最佳路径。
差异化调整方案成为近期讨论焦点。有专家建议企业退休人员上调8%,机关事业单位仅上调2%,以期缩小待遇差距。按此推算,两类人员养老金比例可从1.9:1缩小至1.8:1。但反对者指出,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同样面临通胀压力,若调整幅度低于CPI涨幅,将导致实际收入下降。财政部数据显示,2024年中央财政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贴达5890亿元,差异化调整可能额外增加约1100亿元财政负担。
国际经验为我国改革提供有益借鉴。德国推行渐进式退休年龄调整,日本建立”在岗老年人才库”并配套税收优惠。国内已有地区开展试点,如江苏2023年采用”定额+挂钩+倾斜”组合模式,对月养老金低于2500元群体额外增加3%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议,未来可考虑设置养老金调整封顶线,对高待遇群体采用递减式调整比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