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10 月 17 日的广东田径训练场,夕阳为跑道镀上金边时,36 岁的苏炳添俯身完成最后一次起跑器调试。10 秒 38 的电子计时定格瞬间,这位中国短跑传奇将胸前的号码布轻轻揭下,为职业生涯最后一场百米单项比赛画上句点。18 年前的同片场地,那个青涩少年在省级测试赛中初试锋芒的场景,恍若昨日。
从青训场到奥运决赛的突破
当苏炳添在社交媒体晒出带有岁月折痕的成绩单时,数字背后是黄种人在短跑领域改写历史的壮阔篇章。2021 年东京奥运会半决赛的 9 秒 83,不仅将亚洲纪录提升 0.08 秒,更成为首度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东方闪电。与博尔特、科尔利等世界顶尖选手同场竞技的第六名,让五星红旗首次飘扬在被称为 “田径王冠” 的百米决赛现场。两年后的巴黎奥运周期,左腿髂腰肌伤病却让这位老将不得不暂别赛场,当他目送年轻选手们在奥运跑道冲刺时,转身投入更为艰辛的康复训练。
跑道上的智慧转身
10 秒 38 的成绩单上第五名的排位,恰似岁月给出的客观注脚。今年 2 月复出首秀时,他仍能在室内 60 米赛场飚出 6 秒 65 夺冠,但百米赛道 0.2 秒的衰退幅度,揭示了身体机能不可逆的自然规律。当外界聚焦成绩下滑时,这位老将已完成从 “突破者” 到 “传承者” 的角色转换 —— 在广东队接力训练中,他细致到起跑角度、交接棒时机的指导,让严海滨等年轻队员的交接效率提升 0.1 秒。即将到来的大湾区全运会,他将带领团队向 38 秒 50 的赛季目标发起冲击,这或许比个人突破更具战略价值。
百米之外的广阔天地
社交媒体上 “站好最后一班岗” 的承诺,暗含着中国田径薪火相传的深意。从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到广东省田径协会培训导师,苏炳添的身份早已突破运动员范畴。他主导研发的 “冠军模型” 训练体系,通过大数据解析起跑反应、步频节奏等 18 项技术参数,正在广东青训基地培养着新一代短跑苗子。那些曾在起跑线后仰望他的少年们,如今已能在训练中跑进 10 秒 30—— 这个曾令整个亚洲田径界震撼的数字,正在变成中国短跑的基准线。
当苏炳添弯腰亲吻跑道时,看台上自发聚集的百余名观众用掌声编织成特殊的告别礼。百米赛道上的 18 年光阴,镌刻着从追赶到引领的东方速度;转身离开的背影,则指向中国田径更具纵深的未来图景。正如他在退役声明中写下的:”速度的极限或许有终点,但突破自我的勇气永无穷尽。” 这场跨越两代人的道别,终究是另一种形式的起跑。